农村、基建和房地产一直是拉动水泥需求最为重要的三驾马车。不过,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下行为水泥行业市场需求蒙上一层阴影。
房产投资下滑基建降速水泥需求遇阻
自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各级政府引导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政策和配套措施接踵而至,涉及到房企融资、购房者信贷等方面。
尤其是2020年8月20日,央行、住建部出台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的“三道红线”政策后,房地产企业开始从高负债式扩张回归理性发展,但伴随而来的阵痛也超过了大家的想象。
房企债务违约事件开始频繁出现,主体企业也开始从阳光100中国、蓝光发展等中小型向大型龙头蔓延。去年12月3日晚间,中国恒大宣布无法履行一笔2.6亿美元债的担保义务。这是自9月爆雷以来,恒大在公开市场首次出现债务违约。
受此房地产企业资金问题紧张,市场预期下滑等不利因素影响,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地房地产投资出现明显波动,各地新开工项目建设,项目进度也大大放缓。
同样是水泥需求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同样在去年出现降速的情况。由于钢铁等代表的大宗原材料价格在去年出现暴涨,而9月又突发“能源双控”导致建筑材料出现短缺,施工成本明显上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被迫放缓。
房地产投资下滑,基建进度降速共同作用下,水泥需求在去年下半年持续下滑。
超长淡季再现地产政策开始加码
四季度的“意外”令行业格外期待春节后的“小阳春”,在彼时笔者与多地行业人士交流时,多数都看好开年后市场需求复苏。然而,现实奈何事与愿违。春节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急转直下,阴雨持续不断,各地建筑施工项目迟迟无法开工,水泥需求也没有起色。
最为关键的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就不断萎缩的房地产投资依然没有探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短缺问题也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房地产在整个水泥需求中占比大概40%,基建很难起到弥补的作用,何况现在基建投资情况也没有明显的好转,水泥企业压力会越来越明显。”在三月的一次市场调研中,安徽一水泥企业销售负责人认为。
为应对房地产行业下行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内救市政策陆续出台。
其实早在今年1月,社会面呼吁房地产松绑的呼声开始出现,政策层面也有了松动的迹象。进入四月中旬,地方性的房地产“松绑”政策开始密集出现。有机构统计,今年以来,楼市松绑政策涉及171个省市地方,各地共发布政策频次300余次。仅在5月份,各地楼市松绑政策达140余次,较4月份翻番, 房地产行业正在迎来重塑的机遇。
但由于近两月的疫情多点反复,政策的松动的效果还不佳,市场信心恢复还需要时间。从水泥企业所反馈的情况也比较类似,虽然政策已经有了明显松动,但是下游搅拌站和水泥销售端感受还不明显。
大基建重启市场愈加期待
除了正在松动的房地产政策,重启大基建也备受行业内外关注,对于水泥需求的拉动也更加具有想象力。
早在去年9月,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被提出后,关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信号被不断释放。今年4月,前后分别召开的中央财经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均明确表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意见》提出完备市政设施。而在近期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中,与水泥需求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地方专项债等再次被提及,在稳住经济的措施中占有重要位置。
《通知》表示要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沿江沿海沿边及港口航道等综合立体交通网工程,加强资源要素保障,优化审批程序,抓紧推动上马实施,确保应开尽开、能开尽开。支持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行30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并提到要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
针对基建项目资金到位难问题,专项债的发放自去年年底释放开始加速。据悉,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为3.65万亿元,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专项债额度下达早、发行节奏紧、拨付使用快。
去年12月,财政部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国务院还要求加快今年已下达的3.45万亿元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
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拉动有效投资的重要政策工具,专项债的加速将进一步化解各地重点项目所面对的资金难题,从而拉动水泥需求的复苏。
综合来看,被水泥行业寄予厚望的基建和房地产行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波动后,开始逐步走上正轨。正如不少行业人士预计的那样,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和疫情出现明显好转,水泥需求或将在今年下半年出现明显的上扬,行情也将得到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