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房地产投资跌幅扩大!水泥市场阴霾难散!

2022-09-20 10:18:32

当前,水泥行业已经步入传统旺季,但是从市场表现来看,虽然多地传出水泥价格上涨消息,但实际落实情况不佳,市场需求缺乏支撑是重要原因。鉴于房地产行业目前的状态,水泥市场需求短时间内恐难有回暖,市场压力依旧较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0809亿元,同比下降7.4%,环比跌幅扩大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68878亿元,下降6.9%,环比扩大1.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1—8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6864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13604万平方米,下降4.8%。房屋新开工面积85062万平方米,下降37.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62414万平方米,下降38.1%。房屋竣工面积36861万平方米,下降21.1%。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6737万平方米,下降20.8%。

销售方面,1—8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8789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8%。商品房销售额85870亿元,下降27.9%,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0.3%。

资金方面,1—8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00817亿元,同比下降25.0%

拿地方面,据中指数据CREIS,2022年1-8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8816亿元,拿地规模同比下降53.3%,降幅比上月收窄2.3个百分点,连续三月维持收窄态势,不过依旧处于“腰斩”状态。

整体而言,房地产投资跌幅扩大,行业态势依旧处于探底阶段。

房抵产投资是水泥需求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很多地区占全部水泥需求比重超过50%。房地产行业持续处于低迷态势,无疑为水泥行业市场态势恢复蒙上一层阴影。

回顾今年以来国内水泥市场走势也不难看出,房地产需求下滑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多家水泥上市公司半年报也纷纷指出,受房地产行业水泥需求下滑影响,国内水泥市场态势持续下行,全国水泥价格不断下跌。

此外,据中国水泥网大数据显示,截止九月中旬全国水泥价格指数145.26点,较年初下滑近40点,跌幅21.2%。同时,受市场需求下滑影响,包括往年热门市场珠三角在内的多地爆发惨烈价格战。

产量方面,1-8月,全国水泥产量13.55亿吨,同比下降14.2%。8月,全国单月水泥产量1.88亿吨,同比下降13.1%,继续创下十年来最低值。

房地产投资与水泥需求关系之紧密,不言而喻。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观察房地产与水泥需求的变化也可以发现,从2013年至2022年,水泥需求涨跌幅与房地产投资涨跌幅基本保持一致。

在房地产市场水泥需求下滑背景下,业内将关注重点集中在同样是水泥需求重要来源的基建市场。但是由于基建市场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仅靠基建投资的增长很难对冲房地产市场下行对水泥行业的影响,且基建投资步伐过大,还容易导致其他的“次生问题”,寄希望于基建拉动水泥行业走出困境,并不现实。

当前,水泥行业已经步入传统旺季,但是从市场表现来看,虽然多地传出水泥价格上涨消息,但实际落实情况不佳,市场需求缺乏支撑是重要原因。

鉴于房地产行业目前的状态,水泥市场需求短时间内恐难有回暖,市场压力依旧较大。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7月24日晚间,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网站发布广西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上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21.1%,主要是受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3.4%)影响,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8.8%。

2023-07-25 15:55:54

中国水泥网行情数据中心消息,据市场反馈,近期重庆地区阴雨天气较多,市场需求销量疲软,企业库存高位承压。为提升销量,重庆地区主导企业于10日前后对主城及渝西下调水泥价格15-30元/吨后,近日继续下调水泥价格20元/吨,其余市场报价暂时持稳。

2023-07-24 11:44:29

基建的稳步推进加之房地产行业企稳回暖无疑将有利于提振水泥市场需求。未来国内水泥需求依旧较大,不过“房住不炒”依旧是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主基调,房地产行业已经告别高增长时代。受此影响,水泥需求整体回落或将难以避免,未来在有限市场空间下,将更加考验水泥企业在成本控制、环保水平等方面的硬实力。

2022-10-26 10:03:10

当前,水泥行业已经步入传统旺季,但是从市场表现来看,虽然多地传出水泥价格上涨消息,但实际落实情况不佳,市场需求缺乏支撑是重要原因。鉴于房地产行业目前的状态,水泥市场需求短时间内恐难有回暖,市场压力依旧较大。

2022-09-20 10:18:32

In practice, on the contrary, it is often found by the supervision tea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at in some places, the "two high" projects are blindly launched and not strictly controlled, and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is increased in violation of regulations. What should have been seen by the "expert" in charge was seen by the "layma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n't you asha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