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以来,安徽海螺集团加快推进绿色转型,进一步做长做宽做高产业链,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坚持不懈推动企业更高质量发展。
描绘绿色发展新底色
冬日的芜湖白马山水泥厂,生机勃勃,紧邻世界首条水泥窑尾烟气二氧化碳捕集项目旁,一片土地正忙着翻耕,海螺集团将碳处置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在这里试点打造海螺智慧农业园。白马山水泥厂一名员工在自己的朋友圈激动地写道:半年后请大家来这里吃真正的有机蔬菜。距白马山水泥厂约600公里的山东济宁海螺,目光所及,巨大的风力电车迎风转动,一排排光伏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余热发电系统、协同处置垃圾系统等建筑错落有致,这是全球水泥行业首个“零外购电”工厂。2021年以来,海螺集团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第一时间制定行动方案和路线图,研发应用节能环保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让绿色发展底色更加亮眼。
利用旗下企业全国布点的优势,海螺快速做大光伏、风能发电和储能电站等新能源产业,建成19个光伏电站、3个储能电站、1个风力发电项目,2021年光伏发电1.63亿度,储能2464万度。海螺还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柬埔寨电力资源紧缺,马德望海螺积极利用厂区日照时间长、可利用土地资源多的优势,于2021年10月建成光伏储能电站,年发电量达2582万度,每年可节约标煤约85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2000吨。依托水泥窑生产线,海螺积极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固废、危废等项目,2021年,共处置固废、危废约200万吨,生活垃圾约50万吨,节约原材料超20万吨,减少标准煤耗超15万吨,成为城市“净化器”、政府“好帮手”。2022年1月9日,东方卫视《中国长三角》栏目以“一江碧水如何走出发展新路”为题,报道海螺集团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走进海螺集团旗下企业厂区,除了标志性的红顶、白墙,还有延绵的新绿,一座座生态绿色低碳循环工厂,源源不断地助力着城市经济发展。
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
“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要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给作为传统能源消耗大户的水泥行业戴上了“紧箍咒”,使依靠新建生产线来扩张发展的方式难以为继。
作为国有企业,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加快绿色化、数智化转型,持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应新发展阶段、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海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2021年8月,海螺集团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签订碳交易市场能力和碳管理体系建设合作协议,携手全国碳市场配套体系建设,共同推动碳资产的高效、专业化管理。
作为水泥行业领军企业之一,海螺集团在推动行业“双碳”目标实现的同时,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技术、管理和规模优势,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实现发展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
“十四五”开局,海螺集团抢抓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先后与芜湖市、肇庆市、淮南市签署绿色建材产业园项目,与江苏淮安市签署“海螺零碳示范园区”项目,与凤阳县签署光伏绿色产业园项目,并购河南中恒美公司进一步延伸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2021年,海螺集团实际完成投资187亿元,其中新兴绿色产业投资占比超过30%,绿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正逐步成为企业新一轮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塑造产业发展空间新格局。
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
2021年以来,海螺集团积极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全力抢抓政策机遇,推进资源和要素有效汇集,聚力打造绿色转型的强力引擎。
海螺集团先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开大学等院校合作,建立二氧化碳资源化联合实验室、新材料与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甲醇SCR脱硝技术联合实验室,积极研发清洁能源利用、燃料替代、减污降碳迭代、二氧化碳市场化应用等方面技术。
通过与一流科研院所合作,海螺集团构建起以绿色建材与高端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三碳科技研究院、水泥行业低碳技术中试基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技术应用产业园等十大载体和两支基金的“10+2”绿色低碳发展体系,海螺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数字产业生态圈正加速形成。
2021年11月,安徽合肥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海螺“零外购电工厂”“水泥厂生产干冰”“水泥窑处置垃圾”“生物质燃料替代”等一批绿色发展“黑科技”,吸引了众多中外客商驻足。秉承“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理念,海螺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项目,绿色发展动能充足。
未来五年,海螺集团将全力开发转化利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迅速做大绿色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优化再升级节能降耗技术,确保单位产品碳排放和能耗均下降6%以上,奏响“生态优先”之曲,走实“绿色发展”之路,全力绘就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