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碳中和、碳达峰”首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
2022年,多个省份和地市陆续年内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省级层面,各地大多延续了中央的提法,即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各地的规划均涉及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多行业控碳、减碳等核心举措,中国省一级的控碳减碳版图已面目初显。
如:安徽明确到2025年,安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成国家下达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5%以上;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1%,森林蓄积量达到2.9亿立方米。
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以上,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500万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1%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3.1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稳中有降。
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左右,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表:各省碳达峰目标
据统计,多地碳达峰实施方案均将工业领域作为减碳重点,无论是在能耗还是在碳排放总量,占比均超过三分之二,更是成为地方规划的重点。
比如,安徽表示力争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推动钢铁、水泥等有条件的重点行业率先达峰。
贵州省在起草了《贵州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之后,又在12月接连发布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煤化工行业、建材行业等细分领域碳达峰方案的征求意见稿。
建材行业是工业碳排放的四大领域之一,占工业领域碳排放的四成左右。建材行业碳达峰是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之一。
日前,《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正式落地。《方案》要求“十四五”期间,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行业节能低碳技术持续推广,水泥、玻璃、陶瓷等重点产品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降低3%以上。
“十五五”期间,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确保2030年前建材行业实现碳达峰。(全文链接:四部门印发!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出台!)
那么这次的实施方案。对建材企业有哪点需要重点关注的?水泥大数据研究院认为,主要有下面这三块。
第一块是低碳技术。
《方案》提出,低碳技术创新是建材行业碳达峰的动力。在两个五年目标中,“十四五”要推广低碳技术,“十五五”要实现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产业化。
推广低碳技术路线包括了原料替代技术,燃料替代技术,熔化技术、余热利用技术,以及一系列节能降碳技术。
原料替代和燃料替代,这两个替代2025年前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方案》提出的五项重点任务的其中两项。
2030年前,电窑炉、氢能煅烧低碳技术则被提及要实现突破,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要实现产业化应用。在这些方面的技术,企业要重点关注替代技术。
第二块是总量控制基础上的效率提升。
十三五期间,建材行业落后产能基本被出清,但是先进产能的过剩问题变得更加的突出。行业应该严格控制产能的总量,不能越先进的同时越过剩,应尽可能的减少重复建设。
就如水泥行业,窑是越来越大,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但是停产的时间是越来越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要进行预警分析和窗口指导,这点非常重要,相关政策预计会进一步细化。而《建材碳达峰方案》提出的总量控制主要还是基于碳排放的角度的总量控制。从这一总量上说,长期来看,建材行业本身就有需求下降,会有自然减碳的过程。
但是区域又有所差别,尤其是城镇化率较低资源又丰富的大省,抑制投资的冲动,控制总量会更难一些。区域性的总量控制政策就十分必要。
《方案》也提出,新的产能的淘汰标准会提高,能耗、环保、质量指标被纳入,当然这些指标如果纳入的话,参数的确定争议也很大,应该要重点去研究。
对于建材行业碳达峰而言,总量控制是必须做到做好,是基础,如何提升效率才是关键,先进不等于效率,规模也不等于效率。效率优先是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工作原则之一。
这次《方案》重点提到了能源利用效率,能耗标准,节能监察,能效对比,能效管理手段全面化、综合化、数字化、精细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我们认为,企业应重点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回收利用能源。“十四五”期间,单位能耗下降也是本次《方案》的主要目标之一。
第三块是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不单单是制造,还涉及整个建材产业链,从生产到产品的应用。
生产方面,到2030年改造建设1000条绿色低碳生产线,要形成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供应链方面,运输方式、运输设备都要遵循绿色发展的理念;产品方面,到应用环节,扩大绿色建材产品供给和使用,未来绿色建材具有广阔的提升空间。企业除了关注自身生产活动本身之外,还需要从采购、贸易、流通、消费等环节给予足够重视,形成自身的绿色供应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