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燕谋:承时代之使命,谱水泥强国之华章

2021-04-18 10:41:13

纵观行业百年发展,在王燕谋等一批老领导的带领下,中国水泥工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终于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许多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国家风雨飘摇中写下了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希翼与展望。而今,看锦绣山河,正满乾坤,中华民族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历史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坚守各行的领导者与开拓者,是他们无私奉献的力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值此百年华诞之际,中国水泥网专程前往北京采访了迈入耄耋之年的建材行业老领导人、新中国建材行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原国家建材局局长—王燕谋,听他讲述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水泥工业崛起,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成功实现建党一百年的目标进程中,水泥工业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对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应有贡献和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奋斗史。以及在实现建国一百年的宏伟目标的新阶段,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对水泥行业的期许。

原国家建材局局长——王燕谋

写在前面: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诞生,掀开了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不过在建国之初,水泥行业主要由官僚资本所控,后来通过工商业改造使水泥行业面目一新。”王燕谋介绍说,在新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原建筑材料工业部赖际发部长等领导的带领下,正式创建了我们新中国的水泥工业。

王燕谋说:“记得当时我国的水泥行业还处于落后阶段,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外国,不能独立生产发展。如,设备要从国外进口,建设水泥厂要邀请国外的专家前来指导等,在此境况下,赖际发带领行业艰苦研发,终于自主生产了湿法窑。这标志着我国水泥工业走向自主发展。”

事物的发展往往在矛盾对立统一中前进。水泥生产技术在克服干、湿法缺点和发扬两者优点的过程中不断前进。上世纪60年代,水泥工业的生产技术开始发生变化,最早德国洪堡公司建设的“洪堡窑”开始使用预热器,成为预热器窑,即由原料预均化、粉磨兼烘干的生料制造、生料均化、悬浮预热器等组成的工艺路线成为了悬浮预热窑新型干法,也成为了水泥工艺技术的国际主流发展方向。到70年代,国际上在“洪堡窑”的基础上发展预分解窑,预分解窑的出现很快取代了预热器窑。预分解窑成为新型干法回转窑的最终主流窑型,水泥生产技术全面转型升级。王燕谋也与我国预分解窑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秋十二载,引领我国水泥工业进入预分解窑新型干法新时代

1982年—1994年,王燕谋由中国建材研究院调至原国家建材局工作,历任国家建材局副局长、党组书记、局长等职。十二年的时间里,在相关部门的支持、王燕谋等领导的带领和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预分解窑新型干法技术开发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其中,开发出日产700-1000吨熟料、2000-2500吨熟料和4000-5000吨熟料等三种规模的生产技术,为我国发展新型干法生产创造了技术条件,为进一步的技术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代召唤使命

“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使命,非常幸运自己能身处那个时代,总感觉是历史赋予我的使命,要改变当时水泥工业的面貌。”王燕谋回忆道。

“文革期间我曾被派到苏联考察,那时候我才了解到国际上的水泥生产技术早已日新月异,使我们望尘莫及。70年代到日本访问过程中又亲眼见到了世界水泥取得了划时代进步,即:企业重视环境保护与美化,水泥工业以清洁文明的新面貌呈现给人类社会。看到当时的情景,我当时就想我们的水泥行业就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王燕谋说。笔者在听王燕谋老先生回忆这段见闻时依稀能从他兴奋的语言和深邃的眼神中感受到他当年的那份责任感与使命感。

怀着对未来水泥行业的憧憬,王燕谋在1982年由中国建材研究院院长调任国家建材局副局长后便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水泥老兵大刀阔斧,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新型干法水泥征程”,使我国水泥工业迈进预分解窑新型干法新时代。

1)从引进成套设备到走向自主建设

“在进行预分解窑技术攻关之初,由于国内水泥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我们便乘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红利引进购买了国外的成套设备,将两套装备分别放在了冀东水泥厂和宁国水泥厂。通过安装、研究这些设备我们也熟悉并逐渐掌握了预分解技术与装备,以此成为了我国进入预分解窑时代的引路者。而这项举措使我国后来的水泥生产技术得到全面提升。”王燕谋说,不过在整个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现,我们“卡脖子”的主要问题在装备和工业基础方面。由于我们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好多问题都难以解决,如冷却机的耐热耐磨高材料、密封加工精度等。

1985年宁国水泥厂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现场

“经过这套引进设备的启蒙教育,我们逐步走向了自主研究建设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的道路。”王燕谋透露。

1979年底,王燕谋组织新疆水泥厂日产700吨熟料烧煤预分解窑试验,1982年该生产线试验成功。此次实验成功后,王燕谋认为应当接着开发更大规模的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于是他提出对江西水泥厂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进行科技攻关。

“江西水泥厂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于1984年4月开工,1986年建成。不过这条线虽然达到了科技攻关要求,但月平均产量尚达不到日产2000吨熟料的水平,距年平均产量的指标存在巨大差距。造成这一因素的原因主要为设备和部件常出故障,生产线的运转率很低。”王燕谋表示。说到这里他又想起中国水泥史上第一个华人总工程师王涛在他调到建材局后曾对他的叮嘱:一定要抓好设备。

江西水泥厂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

总体而言,江西2000t/d生产线是我国自行设计、采用国产装备建成的第一条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它的建成投产并通过验收,是水泥科技攻关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水泥技术发展史上采用国产装备建设预分解窑新型干法厂的一个里程碑。从此开始,我国水泥生产技术快步进入了预分解窑新型干法新时代。

2)克服装备瓶颈,“中国第一线”诞生

为解决江西水泥厂攻关项目反映出的装备问题,王燕谋在国家建材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会议上提出引进外国技术来开发新型干法装备的主张。经过多方考虑,他决定建设双阳水泥厂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一条龙”生产线。“出乎意料或也应是意料之中的是这一次投产非常成功,小时产量和日产量很快就达到设计指标。双阳水泥厂的顺利投产充分证明引进外国装备设计制造技术成效显着”王燕谋感叹道。

在《王燕谋与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一书中写道:在中国,双阳水泥厂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是第一条按“两磨一窑”配置的生产线、是第一条全面采用消化吸收引进装备技术的生产线、是第一条技术成熟且可大幅推广的大中型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它的诞生意味着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现代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有了可靠的装备基础。

1993年,在双阳水泥厂竣工典礼上,王燕谋对该厂新建成的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生产线,现场挥笔提名为“中国第一线”。这标志着我国水泥行业已初步克服在发展新型干法技术装备障碍,新装备设计和制造专利技术的引进将加快我国新型干法生产的发展进程。

3)水泥工业生产技术跨入先进行列

王燕谋在《中国水泥发展史》序言中指出,中国水泥生产技术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提高,由低到高大致分为立窑、湿法回转窑、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新型干法和日产5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其中,他不仅率领团队攻克了预分解窑的难关,让我国水泥生产技术迈进新时代,更使水泥工业技术水平达到最高阶段,为此后水泥行业的大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双阳水泥厂日产2000吨生产线顺利投产后,同年,王燕谋立即着手在冀东水泥厂扩建4000t/d熟料新型干法装备国产化示范线。据了解,该线于1996年建成。不过投产后国产冷却机和其他附属设备常出现故障,使生产线长期不能运转。而这时王燕谋已经退休。

1993年6月18日,冀东水泥厂二线破土动工,1996年建成投产

“1997年我去冀东水泥厂考察示范线运行情况时向他们介绍了海螺集团改造冷却机的经验。”王燕谋表示,在向海螺集团学习请德国BMH公司对冀东水泥线的预分解窑冷却机进行改造后,冀东这条生产线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时这条生产线产量很快超出设计指标,达到日产5000吨熟料的水平。”王燕谋激动地称。

冀东水泥厂日产4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地成功,使我国水泥生产技术由日产2000—2500吨熟料跨越至日产4000—5000吨熟料的水平,更是开创了我国水泥工业以国产装备为主,实行全球配置资源的新模式。作为我国日产4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技术的摇篮,对未来水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迎来大发展时期

值得强调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水泥行业很快进行了体制改革。水泥建材产品经营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尤其是1993年11月召开了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明显感觉到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发生大的变化,企业即将要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王燕谋表示。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随着这两个决定的全面贯彻执行,国有企业的投资法人地位和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到位。

1993年12月他就开始前去水泥企业集中的华东区域向行业、企业传达十四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告诫行业今后不仅要经营产品也要经营资产,帮助企业加快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使自己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进入21世纪后,随市场经济的发育,我国资本市场逐渐成长壮大。许多企业都已建立起融资渠道,具备自行筹措资金的能力。迅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积聚了大量的社会资本。2002年海螺集团在国家建材局组织技术开发成果基础上,继日产2000吨熟料生产线低投资建设之后,又攻克了低投资建设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的难关。有识之士都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于是全国掀起了新世纪水泥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的高潮。

海螺日产10000吨熟料生产线设计审查会(前排左五为南京工业大学着名教授胡道和,左六为王燕谋,左七为国家建材局科技委资深专家李涛平,左八为北京工业大学着名教授陈全德,左九为天津水泥设计研究院资深专家高长明,2001年10月23日)

2002年在突破低投资门槛之后,中国水泥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一直到2014年发展到最高点。

纵观行业百年发展,在王燕谋等一批老领导的带领下,中国水泥工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终于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许多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作为曾亲自参与和见证新中国水泥发展历程的老同志、老领导,王燕谋任职期间一心为行业发展着想,在卸任领导职务和退休后,依然以“建材人”的身份成为行业担当的表率,他坚持研究助力行业发展的步伐一直从未停歇。2021年是建党百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站在“十四五”新起点,笔者在与王燕谋中交流中深切体会到他心系建材行业的情怀和对水泥行业未来发展的关心。

关于水泥行业“十四五”发展的三大建议

1)建议重视数字化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水泥生产技术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行业自身的不懈努力,中国水泥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王燕谋表示,目前我国水泥工业的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十四五”期间,仍有进步空间,“下一步要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水泥龙头企业开始全力探索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之路,但王燕谋认为,当前工业生产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水泥工业距离真正达到全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国家的水泥工业还要在生产技术方面继续努力”。

2)建议充分协调好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王燕谋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我们政府监管的市场体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市场机制、自由竞争,又要政府监管,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政府过多地干预市场而忽略了市场机制的自由发挥,则不利于市场竞争作用有效发挥,甚至更有可能阻碍行业的技术进步。

对于水泥行业,王燕谋指出,政府只要在监管“环保、土地、质量”等几个方面的工作落实到位,便可足以实现充分有效调动市场竞争机制,促进行业持续进步。

例如,如果能够充分落实对水泥行业环保排放合理监管机制,完全可以达到提升行业环保水平、淘汰环保落后水泥产能、倒逼企业绿色转型。

例如,在对待32.5水泥等问题上,不应“一刀切”,也应该还有更合理的处置方式。

而对于水泥大企业,他建议水泥企业应不断依靠提高自身的能力,依靠技术进步,通过勤练内功在行业内立足。

3)建议海洋工程中大力推广铁铝硅酸盐水泥

近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在《建议》中明确,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成为国家的一大重要战略,海洋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重要性已不容小觑。

“如今海洋工程愈来愈多,为建造耐久的海洋工程,须采用耐海水侵蚀性能和抗冻融性能优良的水泥混凝土。然而,目前在海洋工程中都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改性硅酸盐水泥,这类水泥的耐海水侵蚀性能和抗冻融性能都很差,势必造成后续修补工程量大大增多,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影响到工程寿命,很难确保设计使用期。”王燕谋对此无不担忧道。而铁铝酸盐水泥的耐海水侵蚀性能远优于海工硅酸盐水泥,并具有非常优良的抗冻融性能,更适用于海洋工程。然而,目前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并不多,究其原因,王燕谋认为主要还是缺乏自上而下的推动。

关于铁铝硅酸盐水泥,20世纪80年代初,在建材研究院,王燕谋指导了铁铝酸盐水泥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1982年,他虽被调任至国家建材局,仍继续引导该水泥品种的研发,开辟了铁铝酸盐水泥的化学新领域,成为当今水泥化学中的重要篇章。

上世纪80年代,在政府部门支持下,王燕谋指导研究发明铁铝酸盐水泥,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在新中国70华诞,王燕谋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据了解,该种水泥因具有快硬、高强、抗冻、抗渗和耐海水腐蚀等性能特性,成为继英国人发明硅酸盐水泥、法国人发明铝酸盐水泥之后,中国人发明的世界上第三类水泥——铁铝酸盐水泥。

“在海洋工程中,水泥混凝土是当前使用的主要材料之一,常用的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由于抗海水侵蚀性较差而必须经常修补。而铁铝酸盐水泥具有良好的耐海水侵蚀、冲刷等性能,已被成功应用于我国东部沿海各种海洋工程。”王燕谋说,铁铝酸盐水泥可以大幅提高海洋工程的安全性,而且价格上也可以被市场所接受。但是这样的“好东西”为何在推广应用中却始终进展缓慢?王燕谋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此前一直缺乏顶层设计上的规划、引导。

1983年初采用快硬铁铝酸盐水泥建造的福建东山岛南门海堤。已安全使用三十余年。

王燕谋指出,推广铁铝硅酸盐水泥,破解海洋工程中水泥混凝土腐蚀的世界性难题是一个技术创新系统工程,是当代中国水泥业的重要使命,需要科研、生产、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所以他认为,推动铁铝硅酸盐水泥的发展不能单靠市场机制解决,而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王燕谋呼吁中国建材联合会和有关政府部门务必大力支持协调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与有关单位协作,研发铁铝酸盐水泥在海洋桥梁、码头等工程中的应用。同时他还积极建议将“在海洋工程中推广铁铝酸盐水泥”研发项目列入“十四五”规划。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铁铝酸盐水泥的推广、发展或将迎来了新的契机。

王燕谋表示,海洋开发将是21世纪人类进步的重要方面,在人类向海洋进发过程中,而在海洋工程中推广应用铁铝酸盐水泥,不仅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还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今还有了更大的政治意义。

寄语中国水泥网:希望你们继续坚持客观、公正和真实

“当然,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行业媒体平台的推动,尤其是客观、公正和真实才能引导与督促行业行驶在轨道之上。”王燕谋表示,中国水泥网作为行业媒体做的就非常好,在水泥行业乃至整个中国建材行业中来看,都是办的最好的网站之一。

王燕谋举例,在当时“取消32.5水泥”的话题讨论上,中国水泥网始终秉持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在业内舆论倾向一边倒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做到刊登各方声音并实地做了调研。他认为,作为一个媒体平台就应该容纳不同的声音,让各方来说话。“你们的风格已经逐渐形成了,所以我表扬你们,也希望你们能继续坚持下去!”

作为中国建材行业最早的行业门户网站,中国水泥网伴随互联网的兴起而崛起,同时,中国水泥网又几乎伴随着新型干法水泥工业的成长发展而来,又积极反哺行业。十余年间,中国水泥网始终秉承以“提升行业形象、推动技术进步、引领产业互联网”的愿景,紧扣行业发展主题,敏锐捕捉行业发展脉搏,倾听行业各方的声音,以“客观、独立、第三方”的初心,不遗余力地推动着行业高质量发展,也得到各方的肯定。

考察铜陵海螺水泥公司低投资建设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左为冀东水泥公司董事长杜金弘,中为海螺水泥股份公司独立董事王燕谋、右为中国水泥网创始人邵俊,2004年5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前进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不断跋山涉水。回首望,王燕谋等老一辈领导以一颗赤子之心完成着时代给予他们的责任;看今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我辈当牢记老一辈的殷切嘱托,凝聚力量、开拓奋进,在新征程中实现新跨越,不负伟大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纵观行业百年发展,在王燕谋等一批老领导的带领下,中国水泥工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终于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许多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1-04-18 10:41:13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cement enterprises must abandon the illusion of relying on others to "give" opportunities, and win the recognition and respect of the market through self-innovation and pro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