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敢为先锋,山东将缩减1/5熟料产能

2021-04-13 09:28:47

近日,网络流传山东省将在2025年底前整合退出全部2500吨/日规模的熟料生产线。这一政策动向与河南2018年提出淘汰2000吨/日以下生产线有何异同,对行业影响如何?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特此点评如下:

近日,网络流传一份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全省“十四五”和2021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及重点任务》,山东省需要2022年底前,整合退出水泥熟料生产线产能2090万吨、水泥磨机产能1亿吨;2500吨/日规模的熟料生产线整合退出一半以上。2025年底前,2500吨/日规模的熟料生产线全部整合退出。

为何要退出?综合近几年山东水泥市场近况,笔者认为既有外来熟料的虎视眈眈,更是自身结构调整、环保达标的需要。

政策超前,山东将退出20%以上熟料产能。这一政策令人想起,2018年河南曾出台《河南省水泥行业转型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淘汰2000吨/日以下通用水泥熟料生产线这一目标。排除掉特种水泥厂后,当时河南2000吨以下的熟料生产线本就所剩无几,因而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山东此番却不然,目前全国2500及以下的熟料生产线有794条,其中山东有44条,合计产能有2446.52万吨,占到全省总熟料产能的20%以上。两地退出政策所用字眼(淘汰和退出)也有所区别,内有乾坤。随着落后产能逐渐被淘汰完毕,“淘汰落后产能”这一概念本身也将成为落后观念被淘汰,未来水泥行业的退出也将转为高质量退出。根据国家最新版本的产业调整目录,2500的生产线非限制类也非淘汰类。山东的政策出台,是敢为先锋。

目前的规划将在2021-2022退出一半左右,2023-2025年退出剩下的一半,相当于每年平均要退出8.8条生产线。如此大规模的清退,将会给山东乃至全国行业带来巨震。如何退出?既然尚无国家政策命令其淘汰,减量置换、提高环保标准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方式。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了解,山东目前不接受省外产能指标进入,未来大概率会做省内减量置换以及向其他地区置出。

外来熟料扰乱市场、本地磨机产能严重过剩。山东省近两年水泥需求向好,主要是重点工程的拉动,新冠疫情后,经济刺激措施释放积压工程,惠及水泥需求。外来熟料显著增长,尤其2019年熟料流入超过1000万吨。2020年山东熟料产量9100万吨,也即全省年熟料消费量在1亿吨左右。若无外来熟料,全部自产自用,山东省的产能利用率可达到90%以上,接近产需平衡状态。熟料的输入抢占了本地企业的市场,导致本地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仅有约65-75%,可谓是输入性产能过剩。

图1:若无外来熟料,去年山东熟料产能利用率超过90%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相比较尚可的熟料利用率,山东的水泥产能过剩程度却十分严重,截至2020年9月底,山东省粉磨站(含综合水泥厂、独立粉磨站)共计338家,设计产能估算3.48亿吨,其中独立粉磨站266家,磨机设计总产能约2.33亿吨。每年水泥产量仅有1.4-1.5亿吨,过剩率超过50%。退出亿吨以上的磨机产能,能够减少资源浪费,优化资源配置。

环保达标严要求,碳中和约束长期产能。根据生态环境部《“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最新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国PM2.5浓度目标为下降10%,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20%。山东省PM2.5浓度需下降20%(9.2μg/m3),O3浓度需下降10%(17.2μg/m3)。分解到2021年,PM2.5需下降4%(2μg/m3),O3浓度需下降2%(3.5μg/m3)。按照京津冀地区PM2.5需要在“十四五”期间下降20%计算,对水泥行业才提出了上述的产能退出目标。污染防治方面也提出了要求,6月底前,要完成焦化、水泥、玻璃等行业的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二是严格控制火电、水泥、玻璃等行业脱硝氨逃逸。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生态环境部关于“力争到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要求,水泥行业在不久的将来需进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规划。水泥是能耗和碳排放大户,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煤粉燃烧和石灰石分解的过程中,其中大部分在石灰石的分解中,碳补集、替代燃料还在探索阶段,压减产能、产量将是水泥行业碳达峰最快速有效的路径。碳达峰压力大,不排除将来会有其他省效仿山东,出台类似的政策。(详情请咨询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魏瑜 联系方式:17328853972、0571-85871670)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近日,网络流传山东省将在2025年底前整合退出全部2500吨/日规模的熟料生产线。这一政策动向与河南2018年提出淘汰2000吨/日以下生产线有何异同,对行业影响如何?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特此点评如下:

2021-04-13 09:28:47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