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敢为先锋,山东将缩减1/5熟料产能

2021-04-13 09:28:47

近日,网络流传山东省将在2025年底前整合退出全部2500吨/日规模的熟料生产线。这一政策动向与河南2018年提出淘汰2000吨/日以下生产线有何异同,对行业影响如何?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特此点评如下:

近日,网络流传一份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全省“十四五”和2021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及重点任务》,山东省需要2022年底前,整合退出水泥熟料生产线产能2090万吨、水泥磨机产能1亿吨;2500吨/日规模的熟料生产线整合退出一半以上。2025年底前,2500吨/日规模的熟料生产线全部整合退出。

为何要退出?综合近几年山东水泥市场近况,笔者认为既有外来熟料的虎视眈眈,更是自身结构调整、环保达标的需要。

政策超前,山东将退出20%以上熟料产能。这一政策令人想起,2018年河南曾出台《河南省水泥行业转型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淘汰2000吨/日以下通用水泥熟料生产线这一目标。排除掉特种水泥厂后,当时河南2000吨以下的熟料生产线本就所剩无几,因而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山东此番却不然,目前全国2500及以下的熟料生产线有794条,其中山东有44条,合计产能有2446.52万吨,占到全省总熟料产能的20%以上。两地退出政策所用字眼(淘汰和退出)也有所区别,内有乾坤。随着落后产能逐渐被淘汰完毕,“淘汰落后产能”这一概念本身也将成为落后观念被淘汰,未来水泥行业的退出也将转为高质量退出。根据国家最新版本的产业调整目录,2500的生产线非限制类也非淘汰类。山东的政策出台,是敢为先锋。

目前的规划将在2021-2022退出一半左右,2023-2025年退出剩下的一半,相当于每年平均要退出8.8条生产线。如此大规模的清退,将会给山东乃至全国行业带来巨震。如何退出?既然尚无国家政策命令其淘汰,减量置换、提高环保标准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方式。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了解,山东目前不接受省外产能指标进入,未来大概率会做省内减量置换以及向其他地区置出。

外来熟料扰乱市场、本地磨机产能严重过剩。山东省近两年水泥需求向好,主要是重点工程的拉动,新冠疫情后,经济刺激措施释放积压工程,惠及水泥需求。外来熟料显著增长,尤其2019年熟料流入超过1000万吨。2020年山东熟料产量9100万吨,也即全省年熟料消费量在1亿吨左右。若无外来熟料,全部自产自用,山东省的产能利用率可达到90%以上,接近产需平衡状态。熟料的输入抢占了本地企业的市场,导致本地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仅有约65-75%,可谓是输入性产能过剩。

图1:若无外来熟料,去年山东熟料产能利用率超过90%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相比较尚可的熟料利用率,山东的水泥产能过剩程度却十分严重,截至2020年9月底,山东省粉磨站(含综合水泥厂、独立粉磨站)共计338家,设计产能估算3.48亿吨,其中独立粉磨站266家,磨机设计总产能约2.33亿吨。每年水泥产量仅有1.4-1.5亿吨,过剩率超过50%。退出亿吨以上的磨机产能,能够减少资源浪费,优化资源配置。

环保达标严要求,碳中和约束长期产能。根据生态环境部《“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最新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国PM2.5浓度目标为下降10%,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20%。山东省PM2.5浓度需下降20%(9.2μg/m3),O3浓度需下降10%(17.2μg/m3)。分解到2021年,PM2.5需下降4%(2μg/m3),O3浓度需下降2%(3.5μg/m3)。按照京津冀地区PM2.5需要在“十四五”期间下降20%计算,对水泥行业才提出了上述的产能退出目标。污染防治方面也提出了要求,6月底前,要完成焦化、水泥、玻璃等行业的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二是严格控制火电、水泥、玻璃等行业脱硝氨逃逸。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生态环境部关于“力争到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要求,水泥行业在不久的将来需进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规划。水泥是能耗和碳排放大户,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煤粉燃烧和石灰石分解的过程中,其中大部分在石灰石的分解中,碳补集、替代燃料还在探索阶段,压减产能、产量将是水泥行业碳达峰最快速有效的路径。碳达峰压力大,不排除将来会有其他省效仿山东,出台类似的政策。(详情请咨询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魏瑜 联系方式:17328853972、0571-85871670)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近日,网络流传山东省将在2025年底前整合退出全部2500吨/日规模的熟料生产线。这一政策动向与河南2018年提出淘汰2000吨/日以下生产线有何异同,对行业影响如何?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特此点评如下:

2021-04-13 09:28:47

"Strengthening industry self-discipline and coordination is to survive, not to get rich." A person in charge of a cement enterprise said frankly that if the enterprise is unsustainable, how can we talk abou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ustry self-discipline and synergy are not only the way to survive, but also the cornerstone of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