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批复以来,广东、尤其珠三角水泥市场吸引了全行业的关注,当地企业在与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珠三角调研团队”交流中表现出了高昂的斗志,对于未来预期非常积极。
与此同时,珠三角也吸引了来自周边省份水泥企业的关注,位于西江上游的广西各地近年大力发展水泥建材产业也与此相关。除了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等几个与广东接壤的省份,以及饱受产能过剩之困的贵州当地水泥企业也对珠三角跃跃欲试。
2020年广东水泥市场出现多种新情况。进口水泥熟料呈现爆发式增长,从往年的100余万吨增长到超过500万吨。而来自外围的水泥熟料也增长明显,单广西一省流入广东水泥和熟料就超过3000万吨。
对于如此高涨的热情,广东省水泥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黎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广东水泥市场的现状。他也对于珠三角市场同样持积极态度,但认为行业投资不能盲目乐观,尤其是外省同仁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市场变化。
关注产业政策变动 需求已进入平台期
众所周知,水泥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行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较大,尤其与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关系密切。“这几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导致我国出口受阻,投资无疑成为稳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给水泥行业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李黎直言。
他进而举例说:“2013-201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导致水泥需求显著下降,行业迎来了连续多年的低谷期。2016年开始,各地投资增速平稳回升,行业错峰生产得到陆续落实,全行业步入上升周期。”
据广东省水泥行业协会统计,2020年广东水泥总需求在1.83亿吨左右,珠三角占到全省的60%。“两广最大的问题是企业把大湾区需求期望值看的过高,大湾区是包含在珠三角范围内的,但事实上广东省水泥需求已经进入平台期,未来的增长比较有限。以当前的产业政策来判断,这一需求高位将持续到2025年。”李黎说,按照国家建材规划院的预测,广东省水泥需求将会在2021年见顶。
对于全行业都看好的大湾区建设,李黎认为广东省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化率高,预计基建投资的规模不会很大。建设任务应当是打通断头路和完善配套设施为主,这对于水泥需求的拉动比较有限。
需求增量逐年走低,西江运力受限,行业投资需要冷静
除了产业政策,李黎认为,两广的新增产能、包括外省和海外进入的水泥熟料也是影响广东市场的关键因素。
“广东目前有三条5000t/d及以上生产线在建,其中韶关台泥的一条在建6000t/d生产线将于今年年底投产,省内多条进行节能降耗技改的生产线完成后也将不同程度增加水泥产量。而邻省广西则有多达七条生产线在建,全部投产后至少有相当于三条5000t/d生产线的产能进入广东市场。”李黎介绍。
不少广西新建企业在此前与中国水泥网交流中称,广西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以及西江天然的黄金水道是他们在将生产基地设在广西,市场定位于广东,尤其珠三角的根本原因。此外,据广东行业人士介绍,广西不少地方的主管部门也在近年大力发展建材产业,将广东作为本地企业的目标市场。
受限于本地需求持续低迷和新增产能不断释放的影响,贵州不少水泥企业将目光对准了珠三角,通过铁路和回头车等成本较低的运输方式进入广东市场,这一趋势在大湾区规划公布后更加明显。
面对广西和贵州等地企业的热情,李黎在多个场合表示,希望当地行业冷静看待大湾区建设,以发展眼光看变化。
“由于广东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以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所拉动的水泥需求来看,2019年广东每亿元固投所拉动的水泥需求只有0.36万吨,并且逐年走低。”李黎表示。此外,从大湾区的定位来看,新基建是未来的投资重点,传统基建增量有限。
被广西水泥企业寄予厚望的西江也并非一直畅通无阻。“每年四季度是广东水泥的需求旺季,但是彼时恰是西江的枯水期,上游企业会面临产品下不来的困境。”李黎透露,“位于梧州的长洲闸是上游企业的必经之路,而有限的通航能力也制约了产品的外运。”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一位参与两广水泥贸易的经销商的印证,据其介绍,每年四季度由于广东建设旺盛,各种建筑材料都紧缺,常常出现“抢船”的情况。“相较于水泥熟料企业,砂石骨料行业在运费方面更有优势。”上游企业如何在投产后顺利进入市场则是必然将面对的问题。
良性市场竞争需共同营造
在交流的最后,李黎谈到了广受关注的行业自律问题,他表示近年来,受益于国家实施错峰生产的有关规定以及省内重点水泥企业严格按照行业要求,带头执行错峰生产,使广东水泥市场逐渐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形成良性竞争的格局,错峰生产政策、行业自律功不可没。
未来,随着竞争参与者越来越多,广东市场如何才能保持可持续的稳定发展正考验着每一位行业同仁,尤其是在需求进入下行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