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算起,国内水泥行业发展经历了充满“速度与激情”的几十年。
得益于经济腾飞创造的巨大市场需求,我国水泥行业迅猛发展,不仅水泥产量从1985年开始,连续36年位列世界第一,同时实现了从立窑到新型干法窑的跨越,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空前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从落后到引领的转变。
“量变到质变”是过去几十年水泥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如今,随着市场需求以及政策环境的变化,水泥行业“减量增质”时代已经来临,新一轮的水泥产业升级大潮已经开启……
据新华社消息,1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止攻坚战的意见》(简称:《意见》),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意见》的出台,也将为水泥行业化解产能过剩,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意见》明确要求:
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9%左右,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1、碳减排势在必行,水泥行业需担大任。
《意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和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
水泥行业是碳排放大户。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水泥产量23.77亿吨,约占全球55%,排放CO2约14.66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4.3%。同时,受水泥本身生产工艺限制(石灰石分解和燃料消耗是水泥二氧化碳主要来源),现阶段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难度大且成本较高。
接下来,面对碳减排压力,水泥行业将势必在低碳发展领域寻找新的突破点。
从技术方案来看,水泥工业碳减排的主要路径有降低能耗、替代燃料、原料替代、碳捕捉、藻类养殖等等,且已经在水泥行业得到部分应用,不过相对于巨量的整体排放量来说,水泥行业碳减排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未来需要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推广。
另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于7月16日上线,作为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碳排放权交易有望为推动水泥行业碳减排发挥重要作用。
2、煤炭消费带上“紧箍咒”,节能压力前所未有。
前段时间,国内水泥价格大幅上涨,能耗双控及煤炭价格大涨是背后的重要因素,而接下来能耗压力将持续存在。
据《意见》要求,“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分别下降10%、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同时,《意见》还要求,大力推行绿色制造,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重点领域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这意味着,包括水泥行业在内,高能耗行业节能压力将持续加大。
一方面,为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水泥行业用能成本恐难以回到“低廉”时代,甚至可能长时间保持较高水平,进而增加成本支出;
另一方面,为降低总能耗及能耗强度,更多更详细的控能政策有望出台,包括水泥行业在内,有望迎来用能权市场化交易,能耗指标将成为切实关乎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另外,光伏发电、势能发电、替代燃料等绿色能源在水泥行业的应用前景也值得看好。
3、严禁新增产能,水泥行业迎来减量时代。
《意见》要求,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由来已久,十余年来从动态过剩(产能、市场需求同步增长)到绝对过剩(产能增长、需求停滞或下滑),为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国家政策层面出台了大量文件,但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今年,水泥行业产能置换新规正式出台,对置换比例、僵尸产能等细则做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和划分,结合《意见》提出的相关要求,水泥生产线建设难度也将持续加大,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政策,实现行业减量瘦身势在必行。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部分新建生产线存在严重的超产问题,仅仅“拆大建小”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因此还需要严格核定生产线规模,同时根据设计产能,设置相应能耗总量、碳排放指标等限制性条件,才能进一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4、打赢蓝天保卫战,超低排放成为标配。
《意见》提出,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并明确要求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
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是水泥行业主要污染物。近年来,在共建生态文明大背景下,国内水泥行业绿色升级步伐加快,部分地区已经明确实施超低排放,多数要求水泥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不高于10mg/m³、35mg/m³、100mg/m³,较现行排放标准大幅度提升。
《意见》再次明确提出推进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在此背景下,鉴于国内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超低排放将成为越来越多地区水泥企业的标配,水泥行业环保升级风暴即将拉开。
5、“公转铁”、“公转水”加速推进,水泥不再“短腿”。
水泥经济运输半径有限,通常情况下,公路不超过200公里,铁路1000公里左右,水路运输半径可以达到1500公里。较长时间以来,水泥运输多以公路为主,不仅带来大量的汽车尾气污染更极大的限制了水泥销售半径,水泥也因此被称为“短腿”产品。
在《意见》中,明确提出,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要求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公铁、铁水等多式联运。“十四五”时期,铁路货运量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水路货运量年均增速超过2%。受此影响,水泥销售范围有望扩大。
事实上,近年来,在“公转铁”、“公转水”影响下,水泥“不远万里”跨区域运输销售的例子不在少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水泥区域市场壁垒。随着,国内铁路、水路大宗物资运输条件将持续改善,水泥将跨区域销售也将越来越多。同时,鉴于未来市场需求大概率进入下行通道,运输条件的改善也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残酷。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意见》从碳减排、节能降耗、污染物排放、优化运输条件、化解产能过剩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意义重大。对于水泥行业而言,目前已经走过了规模扩张的发展阶段,未来通过“减量提效”,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将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