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关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密集发布,对水泥行业而言影响深远。
水泥行业作为用煤、电大户,在电价市场化改革、“3060”双碳形势背景下,布局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或将成为水泥企业的必选之策。
在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其中,在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电力、天然气应用比重。
而在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的政策出来之后,广西等地发布相关通知,对于高耗能行业用户按照上浮50%进行结算。辽宁省在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后的首笔月度电力直接交易中,部分高耗能用户企业成交电价上浮49.37%。电能是水泥生产过程中主要能源之一,电价上涨,水泥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随之而来。
此外,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启动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水泥企业布局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
在投资光伏发电成本方面,近十年来,随着光伏成本的快速下降,在全球大部分地区成为了最具经济性的电力来源,不同类型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电网、柔直电网等技术的成熟,光伏的稳定性也早已不是问题。而现阶段宜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大力提高能效水平,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能源。
因此,采用经济、稳定、清洁的光伏发电或将成为水泥行业脱碳过程中的重要选项。
事实上,国内已有多家大型水泥企业布局光伏发电项目。
海螺集团
8月30日,海螺水泥在港交所公告,公司拟收购关联方海螺投资持有的海螺新能源100%股权,交易总价为4.43亿元。据了解,海螺新能源主要从事光伏发电等业务。海螺水泥表示,为公司生产水泥提供电力支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极,促进多元化发展,是海螺水泥此次收购新能源业务的主要原因。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可以有效减少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契合当前年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有关政策要求,有利于推动公司乃至水泥行业的转型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海螺水泥在光伏发电的赛道上早已布局深远。据此前报道,建德海螺水泥总投资11亿元的新能源光储一体化项目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整个工程产生14.7兆瓦的光伏发电,4兆瓦的光储,建成之后每年的发电量至少在2千万度以上,满足企业20%用电需求。 与此同时,该项目每年可为电网平均提供1394.21万kWh,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煤3903.79t。
除了在建德海螺的实践,海螺集团还在济宁海螺水泥打造“零外购电”的水泥工厂。据悉,目前,济宁海螺水泥形成了集余热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垃圾发电等多种绿色经营方式于一体的能源体系。整体来看,公司每年可完成自发电约1.3亿度,节约标煤约4万吨,相应每年可减少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其中减排二氧化碳约10万吨。
济宁海螺光伏发电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1月8日,安徽省宣城市委书记孔晓宏,市委副书记、市长何淳宽赴芜湖海螺集团总部共商新能源产业项目。王诚表示,立即成立专班入驻宣城,将合作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成宣城市主导产业,为宣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此外,对于未来发展,海螺水泥近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称,公司将努力提高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使用占比,推进低碳绿色循环发展,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塔牌集团
6月17日,塔牌集团发布了关于对外投资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一体化项目的公告。公告显示,塔牌集团拟投资约13.39亿元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一体化项目,据测算年可减少约142834吨CO2排放。
该期共投资三个项目,其中最大的项目为蕉岭区域 220MWp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45MW/151MWh 集装箱式储能项目,投资约12.8亿元,建设周期预计1-2年。第二个项目为惠州塔牌水泥有限公司 5MWp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3MW/10MWh 集装箱式储能项目,投资3702.2万元,建设周期预计180天。另一个项目是福建塔牌水泥有限公司 5MWp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投资2150.2万元,建设周期为180天。
在近日回复投资者中,万年青表示公司自2020年开始已经在部分生产基地建设光伏发电。随着能耗“双控”政策的实施,公司将加快推进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
据了解,隶属于江西省建材集团下属企业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上犹万年青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犹万年青)2021年1月份完成500KW光伏发电站项目,年发电量可达60万/kW·h,全年减少碳排放约200.46吨,节约标煤约73.7吨,对进一步优化厂区电源结构,助力产业布局,提升公司效益有积极影响。据了解,现在光伏发电已替代企业一半生产用电。
上犹万年青光伏发电站项目
“光伏+工商业”时代已经来临,为水泥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或将成为水泥企业开源节流、节能降碳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