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资委3月10日消息,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等决策部署,引导国有企业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国资委加快部署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制定发布有关政策文件,组建协同创新平台,遴选推广典型案例。
为总结提炼数字化转型经验做法,发挥国有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国资委科创局于2020年9月组织开展了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征集工作,其中70家中央企业和31个地方国资委共推荐了759个案例。经专家组评审,最终遴选出产品和服务创新、生产运营智能化、数字化营销服务、数字生态、新一代信息技术、工控安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综合等8类100个典型案例,其中优秀案例30个、典型案例70个。
近日,国资委科创局发布《关于发布2020年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的通知》,公布了100个典型案例全名单,其中,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水泥全流程智能制造工厂入选生产运营智能化类典型案例。
据记者了解,海螺数字化转型全面启动始于2016年,以“建设智能工厂,打造智慧海螺,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为目标,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以数字化建设为主线,基于一个数字化中台,建设六大核心系统平台,构建集团六大核心能力,实现数字化卓越运营,助力集团实现和巩固“一强三冠”发展目标。
过去的几年,海螺集团按照数字化转型总体规划要求,优先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平台和核心运营管理平台,分步建设共享服务平台、社会化商业平台、数字化人力资源平台和管控与决策支持平台,在数字化转型发展上走出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加快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作为基础建筑原材料,水泥行业也紧紧抓住了智能化发展的快车。除了海螺水泥,洛阳中联、华新水泥、红狮水泥等其他水泥企业也冲锋在智能化数字化的第一线。
以洛阳中联为例,作为中联水泥河南运营区打造的首个智能化标杆企业,洛阳中联集成当前业内先进的智能化生产和管理系统,全力打造“智能生产平台、运行维护平台、智慧管理平台”等智能化平台,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员工安全保障,实现了“稳产助优产、优产促节能、节能优环保”。数据显示,依托先进的能管系统和大数据,洛阳中联实现了对生产能耗的智能化控制,吨熟料煤耗降低至96kg标煤。在智能化全面运用后,该公司的一线实操人工岗位削减了三分之一多。
再者,华新新材料与智能装备制造科技园项目在2020年竣工投产。科技园项目是“华新百年复兴基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由年产2万吨水泥和环保智能装备制造、年产10亿只采用热风焊封工艺和微孔技术的热封袋、年产20万吨防渗新材料、年产5万吨建材复合改性材料及华新自主研发的系列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品及材料等多个生产线及总部办公大楼组成。
另外,花垣红狮水泥在湖南花垣县工业集中区建设日产6000吨智能化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及纯低温余热发电建材产业园项目,该项目采用新型干法预分解生产工艺,总投资达14亿余元,建设1条6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并配套15MW纯低温余热发电,年产熟料180万吨;年产水泥230万吨,余热发电项目年发电量为8280×104kWh,年供电量为7700×104kWh。
由此可见,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也是水泥企业在新时代勇立潮头的关键。那么水泥企业该如何实现智能化升级改造,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呢?2021年4月20-21日,中国水泥网将在杭州举办 以“同使命·谋创新·共发展”为主题的“2021中国水泥产业峰会暨T0P100颁奖典礼” ,诚邀业内人士前来共同深度探讨当前水泥及相关行业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