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建材工业风云录”专栏一经刊出,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原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原国家建材局副局长蒋明麟在本文中回忆了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参加工作,直至退休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建材工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巨变。我国建材工业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开始新的伟大征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作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一直受党的教育、培养,为党、为国家工作54年的建材工业老兵,我在参加“党史学习教育”中,回忆起自己在建材工业学习工作几十年的经历,深刻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的历史变迁,我国建材工业体系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变强的划时代的巨变。
求学——步入建材行业高等院校
我17岁从天津一中高中毕业,参加1959年全国高考。那时全国教育系统正处于全面蓬勃发展阶段。1959年,建筑工程部决定实施“京、沈两院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好以建筑材料为中心的大学本科,将1958年成立的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和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本科部分合并组成新的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就在这种办学背景下,根据当年对考生的“录取条件”,我步入了建材行业的高等院校。由此,我的一生与建材工业结下不解之缘。
开学伊始,时任校长张君对新组建的北京建筑工业学院第一届新生介绍了学院就是为我国建材工业培养人才的特点,讲述了我国建材工业在新中国成立10年来,经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发展,建材工业从无到有,已经在水泥、玻璃、陶瓷等建材产品的重要领域,初步建立了自己工业基础。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在新技术、新装备的基础上,开发和生产更多的“轻质高强、经久耐用”的新产品,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
虽然我学的是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但是因为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有着突出的建材工业背景,因此,在学习中除了系统学习电气专业的知识外,还增加了诸如“硅酸盐工艺学”“硅酸盐电气装备”“水泥厂供电系统”等课程。此外,电气专业的课程实习地点都是当时我国著名的建材企业,例如山西大同水泥厂、秦皇岛耀华玻璃厂、上海龙华水泥厂、上海耀华玻璃厂等。在这些企业实习,除了学习实践专业知识外,对我国当时的建材工业的发展和水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时水泥生产工艺还是以引进国外的湿法工艺为主,电气控制是“手动控制+继电接触逻辑”控制系统。玻璃生产是以“有槽垂直引上”工艺为主,电气控制与水泥行业大致相当。建材工业的布局虽然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布局有所改善,在西北、西南有所布点,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我国东北和东中部地区。
那时的建材工业与整个国家一样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表现为除个别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产品品种少且产量低、整体工业布局有待改善。
入川——奔赴大西南磨砺十八载
1964年10月,根据我大学毕业分配志愿,组织上把我分到当时国家重点开发建设的祖国大西南。刚到西南工业建筑设计院报到入职不久,设计单位根据中央有关精神,“要求设计人员,下楼出院,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现场设计”。我和同志们背起行装和必要的资料、绘图工具,踏上了奔赴现场设计的征程。从1965年1月至1966年8月,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我转战大西南的贵州、广西、云南、四川4省的4个水泥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工作。那时我国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并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建材工业与全国经济形势一样,正处于调整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贵州水泥厂添平补齐工程、广西柳州水泥厂扩建工程,这两个项目都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兴建,由于种种原因而被迫停建或缓建。这两个水泥厂的主机设备和配套电气控制装备,分别是引进自罗马尼亚和捷克两国的设备。云南开远水泥厂是新建项目,该厂采用的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的主机设备和比利时的配套电气装备。
我在1965年7月受组织派遣,有幸参加了“大三线”的攀枝花的建设。那时为了建设攀枝花钢铁煤炭基地,必须先期建设建材供应基地。我参加了渡口水泥厂全套引进设备图纸的翻译工作(罗马尼亚设备为俄文表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直到施工驻场工作。在攀枝花的几年中,我经受了艰苦工作与生活环境的锻炼与考验,专业技术水平与思想品质的提高使我终身难忘。
1968年夏季,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兴建的铁道兵2669工程(即达县水泥厂)现场设计工作。为新建渝达线和襄渝线提供建筑材料准备。为了尽快投产,我们采用了当时成熟的机械化立窑生产工艺。
随后几年,国民经济逐步调整发展。在此期间我参加了甘肃武山水泥厂工程的三次初步设计和两次施工图设计。项目变动的原因,主要是建材主管部门,对水泥生产工艺的选择的变化。从开始选择湿法生产到变成半干法生产(立波尔窑——带成球盘+炉篦子加热机),最后选择大型立筒预热器干法生产工艺技术。反映了当时我国建材行业在努力不断探索国际先进的水泥生产技术。尽管武山水泥厂的设计方案多次变动,但通过武山水泥厂历时5年多全过程设计工作,使我对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有了初步了解,为后来掌握原料旋风预热+窑外分解技术(新型干法)做了铺垫。此时在全国建材行业也进行了一些全局性的基础建设。如:四川峨嵋水泥厂、贵州水城水泥厂、青海水泥厂等。其中只有青海水泥厂是采用双立筒的干法水泥生产工艺。
图为蒋明麟于1972年在西南水泥工业设计院。
我所在的西南水泥工业设计院承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的3528工程项目(大同)设计建设任务。它是采用维尼龙工厂的工业废物——电石渣作为生产水泥原料的水泥生产项目。为今后工业固废资源化开创了范例。
1978年,我受组织派遣参加了我国援助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巴克水泥项目(枫叶水泥厂扩建工程)的设计建设工作。该项目是毛泽东主席生前确定的援巴项目,其政治意义重大。我参加了该项目从出国考察、设想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工作。该项目采用的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经过在贵州水城水泥厂运行的国产湿法华新窑(直径4.5米×长145米)工艺技术装备。为了帮助巴基斯坦发展本国的机械制造能力,许多重要水泥生产装备的零部件是在巴基斯坦当地生产制造的。
图为1995年蒋明麟(左一)在巴基斯坦(AWT)项目工程现场。
通过援巴项目的建设,不但增进了中巴两国的友谊,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为今后建设“一带一路”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划时代意义的决议,将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全国建材行业也积极加快发展的步伐。水泥行业部属的设计单位重新组建成天津水泥工业设计院、南京水泥工业设计院、成都建材工业设计院。
我在此次水泥设计单位调整中,于1982年年底调入新组建的天津水泥工业设计院。
1964年,我22岁时入川;1982年,我40岁时出川。在大西南工作整整18年。期间我经历了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挫折与起伏,也为我国建材工业在大西南、大西北的发展,贡献了美好的青春年华,这18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
回津——调入天津院开启新历程
1982年年底,我调入新组建的天津水泥工业设计院。院里正接受建材部下达的三项引进项目(河北冀东水泥厂、安徽宁国水泥厂和广西柳州水泥厂扩建工程)和“六五”科技攻关项目——江西水泥厂扩建工程的科研设计任务。设计院里呈现一派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追赶世界水泥工业先进水平的工作与学习热潮,我被分配承担江西水泥厂扩建工程的设计任务。这是“六五”期间,国家下达的自行研发、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施工安装、自行运营管理的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在当时是国内第一条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的新型干法生产工艺线。
1984年9月,我受组织派遣,远赴伊拉克承包卡尔巴拉水泥厂的生产管理任务。该项目是由伊拉克投资,由西德克虏伯——伯力休斯公司承包的“交钥匙”工程。该项目是两条日产32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它的工艺、装备、电气自动化等方面均代表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先进水平。建材主管部门希望通过完成该项目,使我们科研设计人员了解学习和掌握当时世界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发展我国的水泥生产技术赶上世界水泥发展步伐,培养技术骨干力量。
从1984年9月在伊拉克卡尔巴拉水泥厂,一直工作到1986年7月底完成任务回国。期间我日以继夜不知疲劳地工作,如饥似渴地学习汲取国际先进技术营养,克服了在异国他乡艰苦生活和工作环境恶劣的生活关、技术关、语言关,我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与提升。
图为1985年蒋明麟(中)在伊拉克卡尔巴拉水泥厂。
回国后我继续投入江西水泥厂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调试与达产工作。当时国内已有几条日产7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的投运,但国产化整条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还属首创。从1986年11月生产线点火试运行,我和调试组的同志们一起与现场工人、技术人员、各个设备制造企业紧密合作,经过整整3年的坚守和不断的调整改进,到1989年12月整个项目验收,完成“六五”科技攻关的任务,这个项目被赞誉为“水泥工业里程碑”。由此为起点,我国一批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新型干法工艺生产线相继建设投产,如山东鲁南水泥厂、陕西耀县水泥厂扩建工程(该项目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提高型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新型干法工艺生产线)、新疆水泥厂扩建工程、吉林双阳水泥厂、海南昌江水泥厂等。一些从国外引进全套设备的新型干法水泥厂如广东云浮水泥厂(日产3200吨)、辽宁大连小野田水泥厂(日产4000吨)、河北秦皇岛小野田水泥厂(日产4000吨)山东烟台三菱水泥厂(日产3200吨)、山东泗水大宇水泥厂(日产7500吨)等也相继建成投产。
我在担任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天津院)副院长期间,主抓天津院承担的设计项目的现场调试和达标达产工作。通过此项工作,一方面使工程设计人员增加现场实际操作经验,同时也促进工程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开创以设计单位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的项目建设模式奠定了基础。
为了实现我国水泥工业大型化、国产化的目标,天津院承接了我国第一条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的新型干法工业生产线——河北冀东水泥厂扩建工程的设计与现场调试任务。我作为天津院院长,始终把该项目作为院里工作的重点,主抓落实和解决在设计与现场调试中出现的问题。1996年7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亲自到现场为该生产线点火试生产,给我以极大的鼓舞与鞭策,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水泥人”,我们对尽快把我国水泥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赶上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随着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显现出其高耗能、高排放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水泥工业技术攻关的努力中,把节能减排放在突出位置。
我在天津院期间,负责组织了《“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带补燃锅炉的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高浓度高温布袋收尘器的研发》《利用低品质原料、燃料煅烧水泥熟料》等科研开发项目,为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提供了急需的技术手段。其中,《“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带补燃锅炉的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获得国家科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我在任天津院院长期间,在此基础上成立“余热发电室”,专门从事利用水泥窑烟气低温余热进行发电的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并成功研发了水泥窑纯余热低温发电技术与装备,使水泥生产综合电耗大幅度下降。这个“余热发电室”就是现在中材节能公司的前身。目前,水泥窑余热发电装置已经成为所有水泥厂工艺流水线的标配。
管理也是生产力。天津院是当时全建材行业第一个通过ISO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科研设计单位,同时也是第一个实现采用AUTO-CAD设计工具的建材行业的单位。
我在天津院一共工作了15年。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我从一名普通的设计人员成长为一名大型设计企业的管理者和负责人。我始终告诫自己,我的一切都是党教育培养的结果,我只是在全院职工的支持下,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我一定要始终听从党的教诲,为党工作,为建材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尽职守责。
进京——转身公务员履行新职责
1997年11月,我奉命调任原国家建材局任副局长,成为一名国家机关公务员。对于这个承担行业管理的职务,我是完全陌生的。我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原国家建材局全体同志的支持下,努力高标准地完成交给我的各项任务。
我在原国家建材局一共工作了3年多,但却经历了两次政府机构改革。一次是1998年年初,原国家建材局从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国家局,改成由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机关工作职责与人员进行了改革与调整。另一次就是2000年年末,撤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国家建材局机构被撤销,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人员分流。我在局党组领导下,除完成行业科技工作管理和和行业财务工作外,重点执行原国家建材局原直属企事业单位顺利与政府机构脱钩,局公务员的分流与安置工作。在这个政治性、政策性很强,事关改革稳定大局的工作中,全局机关工作人员和所有直属的企事业单位都能服从大局、认真执行局党组的意见,使原国家建材局的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完成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任务,表现出很高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执行力。在这项工作中,我也经受了锻炼,进一步提高了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处置复杂局面的能力。
2001年1月,我调任国务院参事室工作。同年4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从此,我在这个过去十分陌生的国家机关工作了17个年头,虽然我离开了熟悉并为之工作了37年的建材行业,但是,我仍然心系建材、关注建材行业的发展,并充分利用我担任国务院参事的身份,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为建材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向国务院领导提出相关建议。统计数据表明,我任国务院参事期间,共向国务院领导提出相关建材行业发展的国务院参事建议就有10份之多,大致占我所提的参事建议约1/5左右。这些建议都得到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委的批示和重视,为新世纪以来建材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我也利用参事工作的有利条件,积极撰写并发表大量的有关促进建材工业发展的文章,解读政府有关政策,并针对建材行业提出相关对策与工作建议。2017年,在全国政协文史出版社的帮助下公开出版了《印痕扎集》专著。书中集中选取刊载了我从1988年开始至2017年撰写的有关建材工业的文章52篇共37万5千字。《印痕扎集》所呈现的历史跨度近30多年,集中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建材行业和水泥工业近30年发展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展望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应对困难应采取的举措。
退休——不用扬鞭自奋蹄
根据《政府参事工作条例》的规定,我于2018年开始退休生活。非常庆幸我能为党和国家工作了53年,实现了我在年轻时许下的“为国家工作50年”的诺言。
退休后,我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国家有关政策和关注我国建材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建材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绿色转型、固废资源化利用、数字化赋能与两化融合等问题。我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继续为建材行业发展发挥余热。退休后3年多的时间,我出席有关行业专业会议近30次。在新媒体和报纸上发表专业文章20多篇,今后我将继续为我国建材工业的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回顾我一生与建材行业结下的不解之缘,可从历史发展大潮的一滴小小水珠中,反映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建材工业发展的艰苦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为能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贡献自己微薄力量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