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螺如何将水泥厂打造为城市“净化器”

2021-01-28 09:35:12

目前白马山水泥厂正谋划二氧化碳产品转化,年产3000吨的干冰项目2020年1月建成,进一步延伸了二氧化碳资源化产业链。

水泥行业是传统重污染行业。但是,对水泥行业龙头安徽海螺集团而言,通过科技创新,过去的环境“污染源”,变成了如今的城市环境“净化器”。企业利用高温水泥窑处理城市垃圾,有机废物直接燃烧掉,烧不掉的无机重金属盐等降解固化到水泥熟料晶体里,真正做到无害化处理。在废气排放标准方面国际领先,比如粉尘的国家标准是每立方米30毫克,海螺执行标准是每立方米10毫克,也远优于欧洲标准。同时,推进领先全球的二氧化碳资源化产业链建设,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干冰等产品。

持续攻关科技创新激发新活力

“现在,海螺集团不仅水泥产业很成功,环保产业做得也越来越牛。”一名浙江的水泥企业高管如此评价安徽海螺集团。在业内,一些重点工程项目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可靠,在招投标前,哪个竞标企业能拿到海螺水泥,也会成为加分因素之一。

记者近日前往安徽海螺集团,探访其行业发展创新背后的密码。

安徽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登榜说,他从芜湖市委书记任上转任海螺集团之初,被外界和市场认为是“外行人”接过了“老水泥”的班,海螺水泥股票价格一度从15元、16元降到13元多。

高登榜说,一方面,要接过“老水泥”的班确实有很多东西要学。另一方面,他此前曾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工作15年,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等对他而言并不陌生。“我们用实实在在的企业发展成绩交出答卷,经营效益、经营效率、经营质量都有大幅提升,近年来股价稳步提升,目前稳定在50多元,反映出市场看好海螺。”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海螺持续攻关科技创新带来的活力。

高登榜告诉记者,海螺集团一直在跟踪世界最前沿技术,通过工艺改进、能耗控制、新技术新能源应用,为水泥行业碳减排做出探索。2018年10月,在芜湖白马山水泥厂建成世界首个年产5万吨级“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简称:CCS)”,投资约5500余万元,可同时生产99.9%工业级纯度和99.99%食品级纯度的二氧化碳产品。目前白马山水泥厂正谋划二氧化碳产品转化,年产3000吨的干冰项目2020年1月建成,进一步延伸了二氧化碳资源化产业链。

业界认为,该项目是世界水泥工业的标志性项目,有效解决了水泥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处置与利用问题,开辟了水泥行业环境治理的新征程,进一步奠定了建材行业低碳绿色发展的技术基础。

通过开展生产线综合能效提升研究,海螺实施技术改造,系统标煤降低约10公斤,水泥熟料综合电耗降低约10度,按照一条生产线年产熟料200万吨计算,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75万吨。

2020年10月,海螺建成投产了一个年可替代燃料30万吨的技改项目,每年可消纳稻草、油菜杆及树皮26万吨,年可节约标煤7.5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海螺开发实施的水泥熟料生产线余热发电系统、富氧燃烧系统等,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100万吨。

此外,海螺集团设立的海螺投资公司,布局光伏、风能发电和储能等产业,截至2020年底装机量为130兆瓦,累计发电量2.79亿度,减排二氧化碳约25万吨。

行业龙头“换帅”背后的故事

5年前海螺集团的董事长变更,一度引发水泥行业和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安徽省委、省政府当初决定安排高登榜到海螺,其中一个明确任务是要在“十三五”期间把海螺带进世界500强。“我们在2019年首度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目标,排名第441位,2020年排第367位。海螺销售收入翻了4倍,利润从100亿元左右稳步增长,实现了连续三年稳定在400亿元以上。”高登榜说。

通向成功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十二五”末,全国水泥行业经营业绩大幅下滑,海螺也面临同样困境。

高登榜告诉记者,当时业绩下滑属于全行业调整。经过一段时间高速发展,资源环境、市场、人才、技术、管理都需要调整。经过短暂调整,海螺的效益成倍地往上翻。这实际上是累积因果效应,是前人的基础打得比较好,产能质量比较高。“为什么调整?伴随中国经济转型,水泥工业原来增长方式与资源禀赋结构和社会需求间产生偏离,集中体现在环保上,形成了一个巨大风险敞口。”

“要收敛这个敞口,就是要解决企业与环境的矛盾,推行节能减排。”高登榜说,海螺连续引进了来自国外一批企业的先进技术,每年拿出几十亿元对原有生产线进行改造,效果显著,使得我们的企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取得了一个平衡。2020年,安徽疫情、汛情叠加,海螺水泥炉窑产能利用率超过90%,远高于行业平均60%的水平。先进产能的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得到体现,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在智能化方面,2018年海螺集团建成全椒海螺智能工厂,投运后两条生产线综合运转率达94.26%,公司劳动生产率提升19.96%。此外,海螺还在一些矿山开发应用了矿车无人驾驶技术。通过一系列“科技赋能”“数字赋能”,海螺集团的先进技术体系化、标准化,一些原创技术如碳捕集及开发利用推广到更多领域。

环保属性发掘成城市“净化器”

高登榜说,对于城市环境“净化器”这个定位,我们一开始没有这么明确,但做着做着,水泥工业的环保属性就被发掘出来了,我们发现水泥工业与环保产业不是对立的,我们本身就是环保产业一份子。越是到城镇化、工业化后期,水泥工业环保属性就越强。今后方向,是让水泥工厂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标配。

在早期,海螺研发应用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解决了水泥企业自身60%的用电量,被写入中国水泥工厂建厂标准;后来,海螺将现代水泥工业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固废、危废,在铜陵市最早应用了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已累计处理128.5万吨。“2020年的处理量是17万吨,如果两个星期不开窑,当地城市垃圾处理就成了大问题。”海螺集团总经理助理方原说。

据介绍,水泥窑热熔量大,温度高,烧成带温度能达到1700至1800摄氏度,窑体能满足危废充分燃烧需要,有机部分直接烧掉,无机的重金属盐降解固化到熟料晶体里,能够真正做到无害化处理。基于水泥窑这一独特优势,海螺集团在行业建设了第一个“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示范项目”。项目将水泥生产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紧密结合,将焚烧固废产生的热能用作水泥生产,将焚烧过后的“残渣”作为水泥的辅助原料,做到了固废的零排放处理,开辟了节能环保的新模式。通过技术改造,海螺按照国家标准的安全比例进行处置,掺配危废不超过5%,一般固体废弃物可达10%至15%。如果按照全国水泥年产熟料产量20亿吨粗略计算,每年可以实现处理2亿吨、3亿吨废弃物。

据方原介绍,目前海螺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和海外成功推广106个环保类项目,建成36个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项目和固危废处置项目,规划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处理生活垃圾1062万吨、固危废443万吨的处置规模,真正使传统水泥工业向绿色产业转型,成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高登榜告诉记者,如果说海螺开始进入环保产业是由于外部压力的被动反应,那么随着海螺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与成熟,这些先进技术根植于企业内部,形成了内部进化能力。这些内在能力,让海螺环保减排潜力一再提升,领先全球。

海螺集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关键指标的平均排放浓度值远低于国家标准,比国外如欧洲标准低得更多。例如,粉尘排放的国家标准为30毫克/立方米,海螺已降到1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的国家标准为400毫克/立方米,海螺降到200毫克/立方米以下;二氧化硫排放的国家标准为200毫克/立方米,海螺最低已降到50毫克/立方米等。

技术持续发展,使原来产业边界变得模糊。今后,水泥窑主要的价值不只是生产水泥,同步可以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一般来说,一个县城每天会有数百吨,一个中等城市每天有上千吨到几千吨的垃圾,还有工业化的过程中间有大量的废弃物、地表污染土及污染河流淤泥,用别的办法处理成本高、效果差。而放在水泥厂来做,效果就比较好。

高登榜表示,“十四五”期间,海螺海外产能将努力从现在5000万吨提升到1亿吨。海螺已形成完整的水泥制造产业链,具备在高起点上建设和运营世界上最先进水泥工厂的领先优势。对于走出去的项目,海螺坚持“国际化必须本地化”的原则,用好本地人,取得所在国的支持。同时注重长期效应,结合海外项目实际,应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成功经验,以精益管理为主线,推进清洁生产,利用新技术降能耗,在海外打造绿色生态工厂。

“每当我们业内以海螺为目标跑步追赶,到达目的地发现,海螺又站到了更高位置。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领先,让海螺可以实现比同行业更高的利润,这些利润让海螺有更多资金投入科研、有更高薪酬待遇吸引人才,如此反复,形成了闭环的良性循环。”一名多次前往海螺参观过的业内人士评价说。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目前白马山水泥厂正谋划二氧化碳产品转化,年产3000吨的干冰项目2020年1月建成,进一步延伸了二氧化碳资源化产业链。

2021-01-28 09:35:12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