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综评]水泥行业2020年上市公司综合点评

2021-05-13 10:43:11

2020年水泥行业实现行业营业收入9960.1亿元,利润总额1832.5亿元,同比分别小幅下降1.64%、1.85%。尽管全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有下滑,但2019年作为近年来的水泥行业一个高光时点,叠加2020年水泥行业在价格下跌的背景下仍能获得较高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足见水泥行业发展的稳健和韧性。

2020年,我国经济在面对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和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时显示了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全年GDP仍实现2.3%增速,是全球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作为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得益于宏观经济的稳健复苏,水泥行业全年保持较好的景气程度。整体来看,2020年全国水泥产量23.77亿吨,同比增长1.63%,熟料产量15.79亿吨,同比增长3.07%;实现行业营业收入9960.1亿元,利润总额1832.5亿元,同比分别小幅下降1.64%、1.85%。尽管全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有下滑,但2019年作为近年来的水泥行业一个高光时点,叠加2020年水泥行业在价格下跌的背景下仍能获得较高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足见水泥行业发展的稳健和韧性。

水泥行业的终端下游基建工程和房地产方面,2020年全国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3.48万亿元,同比增长7.09%,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14.14亿元,同比增速7%,终端市场的增长为水泥需求提供强大支撑。

目前香港和沪深共有24家水泥上市公司,金隅集团将水泥资产注入冀东水泥而主营房地产业务和同方康泰主营医药业务未纳入统计。

上市公司业绩:整体全部盈利,内部分化严重

2020年24家上市公司业绩整体表现稳定,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6745.56亿元,同比增长3.03%,归母净利润852.90亿元,同比增长2.34%,全部实现盈利。但公司内部分化较为严重,24家上市公司中,营收规模在千亿以上的有中国建材和海螺水泥,过半企业营业收入出现同比下滑,仅11家实现营业增长,其中亚泰集团、西藏天路、海螺水泥、祁连山、万年青均实现10%以上增速;博闻科技、东吴水泥、四川双马、上峰水泥、亚洲水泥等5家企业营收降幅较大,其中博闻科技、东吴水泥下降幅度在30%、20%左右。

从归母净利润上看,尽管24家公司均实现盈利,但公司盈利能力强弱不一,盈利变化较大。 剔除博闻科技和亚泰集团后,12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10家出现同比下降,海螺水泥归母净利润达351.30元,同比增速4.58%,是上市水泥公司中最能赚钱的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40%以上。宁夏建材、四川双马增速较高,均超20%,福建水泥、尖峰集团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降幅分别为40.49%、19.36%。

表1:2020年主要水泥上市公司盈利情况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水泥熟料销售:量升价跌,幅度不一

从公布水泥熟料销量的13家上市公司看,多数企业销量均实现逆势增长,5家企业出现下滑。水泥熟料销量增长较快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一带,受益于区域需求恢复较快和基建工程拉动,福建水泥水泥熟料销量增速领衔,增速9.28%位居第一。出现销量下滑的公司主要是四川双马和华新水泥,四川双马主要系公司业务范围集中在川南及周边地区,市场空间狭小及阴雨天气影响所致,华新水泥主要经营区域在湖北一带,该地区受疫情及汛情影响较大。

价格层面,2020年水泥熟料销售均价整体呈现回落态势,披露均价的13家公司除祁连山同比增长7.96%和宁夏建材小幅增长0.25%外,其余11家公司销售均价均有一定幅度下降,其中上峰水泥和万年青下滑最大,同比分别下滑12.91%、11.54%。

表2:2020主要水泥上市公司水泥熟料销售和均价情况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吨数据分析:受益动力煤价格下跌,吨成本下降

从公布吨数据的10家主要上市公司吨数据来看,吨售价整体呈现下滑态势,尽管原料端动力煤价格2020年整体上涨幅度较大,但其1-9月价格较低,低于同期水平,10-12月涨幅较大,同时水泥企业处于生产淡季,后期价格上涨对水泥企业影响不大,整体上带动水泥企业吨成本价格降低。其中祁连山和福建水泥吨成本分别上升6.81%、4.55%,祁连山主要是2020年将水泥包装费、运输费等履约成本从销售费用调整至营业成本,致使吨成本增加。由于外购熟料业务,福建水泥吨成本亦呈现增长态势。

吨毛利取决于吨售价和吨成本的变化抵消幅度,多数企业吨毛利出现下滑。祁连山吨毛利提升幅度最高,尽管成本上升,但售价提高致使毛利增幅较大;福建水泥吨售价降低叠加吨成本上升双重利空影响,吨毛利出现大幅下滑。

表3:2020主要水泥上市公司吨数据情况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行业效益:

2020年全国水泥行业实现营业收入9960.1亿元,同比下降1.64%,利润总额1832.5亿元,同比下降1.85%,销售利润率18.4%,同比去年持平。

图1:2014-2020年水泥行业经济效益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排除利润来源并非水泥业务的博闻科技(主要利润来源于食用菌业务),23家水泥上市公司中有16家利润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7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利润率较高的前三家分别为四川双马、上峰水泥和亚洲水泥,特别是四川双马,2020年利润率66.66%,较同期大幅增长21%;西北地区青松建化和西南地区西藏水泥盈利能力较差,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图2:2020年水泥上市公司利润率排行榜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盈利能力:盈利水平较高,同比出现下滑

2020年,24家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都保持正值,没有出现亏损,其中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0%有5家,虽然较同期均出现一定下滑,依然处于高位。上峰水泥、华新水泥净资产收益率下滑较大,分别下降16.7%、13.0%、5.9%,尽管净资产收益率出现较大下滑,但获利能力依然排在前列。 

净利率方面,有10家企业净利率水平超过20%。博闻科技拔得头筹(109.6%),亚泰集团(-1.4%)垫底;净利率提升幅度最多的是博闻科技,下滑最多的是福建水泥。

毛利率来看,2020年多数水泥上市企业出现下滑,仅有金圆股份、天山股份、塔牌集团出现同比微幅增长,2020年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的盈利能力相比2019年出现一定下滑,主要是销售价格的下降。博闻科技毛利率出现较大下降,主要是单位工资成本和折旧费用增加所致。上峰水泥毛利率蝉联榜首,高达48.6%;毛利率提升最多的是塔牌集团,下滑最多的是博闻科技。

表4:2020年水泥上市公司主要盈利指标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2021预测和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强者恒强

从机遇点上看,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经济增速预计在合理区间内,城市化推进和构建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网络等政策仍对水泥需求有提振作用,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去产能”道路任重道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总基调贯穿整个十四五之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目前钢铁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修订稿业已出台,透露出此轮去产能政策进一步收紧,水泥置换办法的修订稿也即将出台,水泥行业即将迎来变局。

水泥行业大型企业在通过兼并重组壮大自身实力同时积极挖掘新的增长源泉和动力,布局混凝土、骨料以及新兴业务等,构建产业体系一体化,在此背景下,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预计2021年水泥行业偏稳中略强运行,大企业盈利能力和获利能力将显著增强。

图3:2014-2020年水泥、熟料产量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2021年上半年,水泥产量114698万吨,同比增长14.1%,两年平均增长4.8%,2021年上半年水泥产量为近年来最高水平;从行业效益看,上半年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836.0亿元,同比增长13.2%,两年平均增长3.0%,营业收入达到同期历史新高,利润总额730.7亿元,同比下降7.2%,两年平均下降5.9%。

2021-09-06 10:34:06

2021年一季度水泥产量4.39万吨,同比增长46.8%,比2019年同期增长12.1%,两年年均复合增长率5.9%。水泥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904亿元,同比增长38.98%,比2019年同期增长5.9%,年均增长率2.9%,利润总额201亿元,同比增速19.7%,比2019年一季度下滑18.5%,行业利润率10.56%,较2020年水泥行业利润率下滑8.24个百分点,利润率的下滑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水泥销售价格出现下滑,另一方面原料端煤炭价格大幅抬升,水泥企业利润承压下降。

2021-05-20 17:51:17

2020年水泥行业实现行业营业收入9960.1亿元,利润总额1832.5亿元,同比分别小幅下降1.64%、1.85%。尽管全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有下滑,但2019年作为近年来的水泥行业一个高光时点,叠加2020年水泥行业在价格下跌的背景下仍能获得较高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足见水泥行业发展的稳健和韧性。

2021-05-13 10:43:11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cement enterprises must abandon the illusion of relying on others to "give" opportunities, and win the recognition and respect of the market through self-innovation and pro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