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路中国经济:改革还是刺激

2014-09-23 09:19:07

媒体近日报道称,中国高层领导人上月齐聚北戴河,一致认为年底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将是推进改革,优先于出台刺激增长措施,并接受了经济增速可能低于7.5%目标的现实。

  8月份最新数据公布后,对于中国经济的乐观和悲观之情纠结在一起,“要改革还是要刺激”的老话题再度引发各界争议。

  媒体近日报道称,中国高层领导人上月齐聚北戴河,一致认为年底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将是推进改革,优先于出台刺激增长措施,并接受了经济增速可能低于7.5%目标的现实。

  在上周末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总体上平稳增长,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着眼于综合性目标,不会因为单个经济指标的变化而做大的政策调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参加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时也强调,只要就业充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属合理区间。

  官方层面释放的信息,反映出中国政府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政策定力,与此同时,《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多名经济学家也表示,不走“强刺激”的老路,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促进增长的刺激措施,不能简单将改革与刺激对立起来,仍应相机“定向调控”。

  数据疲软引发刺激呼声

  中国近期的宏观经济数据大幅低于市场预期: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创2008年12月以来新低;1~8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6.5%,比1~7月回落0.5个百分点;8月份FDI同比下降14%。

  不少市场人士预计,这样的经济态势可能在整个第三季度都会持续。作为经济前瞻指标的PMI在8月份为51.1%,达到年内第二高,但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是连续5个月回升后出现回调。

  8月PMI指数回落的主要原因,表现在新订单指数回落上,由此也引起了生产指数的回落,这对未来几个月的经济增长来说不是好消息。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以一些海外投行为代表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正在丧失动力,建议决策者降准、降息,乃至加大财政刺激的声音此起彼伏。

  《华尔街日报》援引数名机构经济学家的话称,中国8月的经济数据“令人震惊”、“令人意外”,一些国际投行的分析报告认为,目前趋势一旦确立,可能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滑入“中等收入陷阱”。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如果宏观调控继续延误,则经济增长“破7”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调控恐失最佳时机。

  学界有观点认为,过去几年的宏观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的波动拟合度并不高,西方社会比较典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不明显。这就意味着,今年可以顺利完成新增就业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就在健康成长。

  在经济压力持续存在的背景下,央行上周向五大行投放5000亿元的常备借贷便利(SLF)引发广泛关注,市场普遍将此解读为央行实质上的放水,效果约等同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从8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整个信贷需求偏弱,工业增加值等数据也不是很理想,物价形势使得各方面产生通货紧缩的担忧,“央行适度调节流动性,希望以此助推经济。”

  对于刺激政策的前景,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虽然政府对于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提高,但应在保增长的情况下推进改革,改革不能替代宏观政策,改革要推进,宏观政策调控也还要进行,“7.5%的增速目标,如果因为种种原因达不到就放弃的话,就失去了国务院设定目标的严肃性。”

  连平认为,既然要很好地保证改革推进,经济平稳运行也是需要的,经济平稳运行是改革获得成功的基础或者说保障。

  官方强调政策定力

  尽管央行近期对五大行进行了总计5000亿元的SLF操作,但政策指针似乎仍未指向全面刺激。

  瑞银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分析称,SLF操作意味着央行仍不希望推出长期的流动性宽松政策,以避免传递过强的政策信号,因此年内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此前表示,现在还不到降息的时候,降息是强刺激信号,能不采取就不采取,央行还有很多其他手段可以用,比如定向降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

  官方层面释放出的信息,在强调政策调控“定向”色彩的同时,进一步反映出保持政策定力的改革取向。

  9月9日,数易其稿的《基于需求的反映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统计指标体系》正式印发。联想到率先不考核GDP的河北省的新考核体系也着力考察债务余额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等指标,中国为转型升级所推动的改革新路正在逐渐成型,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就明确提出的“不以GDP论英雄”的新型国家治理体系的思路。

  楼继伟上周末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的发言,则是观察官方对于当前经济形势判断以及未来政策取向的新窗口。

  楼继伟表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1~8月就业情况良好,但同时也面临增速放缓的压力。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着眼于综合性目标,特别是保持就业增长和物价稳定,不会因为单个经济指标的变化而做大的政策调整。

  与此同时,外媒近日报道称,中国高层领导人上月齐聚北戴河,他们一致认为,相比出台刺激增长措施,应优先推进改革,这意味着不大可能出台重大刺激举措,比如降息或降准,但是一旦失业率上升,政府也做好了干预的准备。

  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首席分析师李志强昨日就此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称,推进改革的同时,哪怕增长率低点也是可以的,“从整个经济来看,就业没有问题,动不到经济的根本,大部分人员有工作有收入,增长速度高低没有太大实质性影响。如果增速低于7.5%,对改革的推进就打折扣,改革就退缩,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就没有后劲了。”

  政策仍有后招

  虽然官方层面暂时排除了“强刺激”的选项,但决策层显然仍密切关注着经济走势,同时在托底政策方面并未放松,只是托底的方式将更多地采用市场化渠道。

  比如,在新型城镇化和保障房建设上,政府一直在加快投资的进展,允许地方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要求。财政部将这一要求与处理地方政府债务结合起来,希望积极发展政府和社会部门合作(PPP)模式:一是面向社会推出了80个PPP项目;二是成立了PPP中心,主要负责提供不同行业的PPP项目标准文本;三是对地方财政进行培训,推动各级官员转变观念,并指导其分类开展PPP项目。

  在G20会议期间,楼继伟表示,中国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一是进一步给小微企业减轻税负;二是通过政府和社会部门合作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领域;三是继续坚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中国政府将沿这一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和质量。”楼继伟称。

  对于财政政策的后招,吉林省财政厅科研所所长张依群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以地方债为例,刚刚通过的新预算法的一大突破就是赋予地方发债权力,使地方政府对自身债务的结构进行优化,某种程度上,是缓解了地方债务的压力,同时赋予地方经济活力。

  张依群表示,但刺激不会是强刺激,而是有针对性的、点对点的微刺激。比如说,对于有发展空间的创新型高科技产业,给予利率弹性和融资空间,财政上给予贴息、减税等。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